村上新作评分创新低,林少华的翻译“翻车”了吗?
作者:张远
去年,村上春树的新长篇《刺杀骑士团长》在大陆出版时,林少华的译文再次被拿来和台湾译者赖明珠做对比。
虽然有读者指出林少华的翻译矫揉造作,但这并未妨碍大部分读者对他的喜爱。
豆瓣的前三条都是在为林少华的译文辩护。从豆瓣评分来看,《刺杀骑士团长》的大陆版(7.5)和台湾版(7.9)相差并不太多——考虑到大陆版有 19535 人评价,台湾版只有 585 人评价。
这一次,读者纷纷表示“看不下去了”
然而,不久之前出版的村上新书《猫头鹰在黄昏起飞》,却有可能成为林少华翻译生涯的首次“翻车”。
这次抱怨的读者已不仅是少数“翻译洁癖”,关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语气、语法,而是“翻译腔已经浓到无法阅读的程度”,豆瓣的短评区充斥着“被翻译逼疯”、“翻译劝退”、“翻译是硬伤”的吐槽。
这一次,再也没有人为林少华辩护,因为译文的问题已经到了不用对比一读便知的程度。
这本书的豆瓣评分也低至 6.6 分,创下了村上作品的新低,也远低于台湾版《猫头鹰在黄昏飞翔》的 8.5 分,林译版有 310 人评价,台湾版有 56 人评价,都属于小样本,评分如此悬殊只能归结于译文水平的高低。
《猫头鹰在黄昏起飞》由日本女作家川上未映子对村上春树的四次访谈结集而成,是村上迄今为止接受过的最长访谈之一。村上在这本书中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创作秘辛,表现了“令人惊讶的坦率”。
由于过去林少华翻译的大部分都是村上的小说,对于这样一本访谈录,林少华延续了翻译村上小说时男女对话的那种腔调,结果盖过了两位对谈者自己的声音。
正如豆瓣用户 室内滂沱 所评价的:
这是两个文学专业人士在探讨文学问题,干嘛给他俩对话的语调加这么多戏。不是每个女性都像村上小说人物那么说话的,也希望翻译时能尊重川上未映子,她不是小说里出现的、让小说看起来更精彩的“客体女子”,而是一个活生生的、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人,访谈里她的问题也非常专业。
这种“小说化翻译”的另一个后果,就是出现了许多语意不明、莫名奇妙的句子。
比如“所谓现实性,较之特征性的,莫如说是综合性的”、“向世界提议、提供的必须是能够相互接受相互给予那样的状况,而不是把人圈在里面榨取什么东西”……
在阅读中遭遇这样的句子很难不让人一头雾水、满脸黑线,从怀疑自己的智商到怀疑译者的中文不及格。
不过,像往常一样,林少华对于自己的翻译水平颇为自得,还在微博上定期汇报翻译进度。
据他自陈,《猫头鹰》的翻译“兵荒马乱之间,工期居然不出 50 天。”还晒出了“满堂红”的修改打印稿,以示自己“老老实实对照原文一句句修改”的严谨。
对于豆瓣短评中“大段大段的跳过不翻译,各种偷工减料”的指控,林少华也在微博上做出了回应——“大段大段漏掉?哪里?请举出相应日文段落来!如果不举,而情绪又似乎那么激动,那恐怕就超出了批评范围。”
实际上,林少华也绝不是只翻译村上春树一家,他翻译的夏目漱石的《心》、芥川龙之介的《罗生门》等都是备受好评的经典译本。
这次的疑似“翻车”事故应不是出于能力问题,而是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。
林少华成就了村上还是“歪曲”了村上?
林少华翻译村上春树译文的优劣,一直以来都是外国文学界的热门话题。林少华与台湾译者赖明珠、大陆译者施小炜等人的对比,也早已是“月经贴”。在知乎上,关于林少华译文的提问多达数十个。
大家一致的共识是,林少华繁复华丽,古雅精致的文风,是对村上春树行文风格的一种“改造”。
正是林少华创造的这种“唯美颓废”,才让村上春树在国内的文艺青年中风靡至今。很多读者爱的正是那个林少华“改造”过后的村上春树。
而村上春树作为“非传统”日本作家,深受菲茨杰拉德、卡佛等美国现代作家影响,风格简洁、自然,平淡,少有日本文学的含蓄蕴藉,更少有林少华笔下的“文艺腔”。
林少华的翻译甚至已经独创了一种“日式文艺风”,村上原本的《听风的歌》被林少华意译为《且听风吟》,成为了文艺青年最爱的签名,还被朴树写成了歌。
如果不是林少华的意译,“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,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。” 也不可能成为金句。
更不用说,经林少华的浓墨渲染,村上小说中的“文艺闷骚中年”令国内读者如痴如醉,林少华翻译对话时游离(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形容)的腔调——他会把“你喜欢苹果吗”译成“喜欢苹果?”——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说话习惯。
直到 2010 年施小炜翻译的《1Q84》在出版,大陆读者才看到了另一番面貌的村上春树。
更贴近村上原文的翻译被一些读者认为“更简洁潇洒,一气呵成”,但习惯了林少华文风的读者却认为过于平淡,缺乏特色。
其实,多年以来的“村上译文之争”不过是“信、达、雅”何者为重的争论,虽然 100 多年的原则早已不应是评判翻译水平的唯一准绳,但无奈在国内读者心中根深蒂固。
于是,林少华因为在“达、雅”方面做得出色,即使改造了村上原来的文风也算不得什么,反正也读不懂村上的原文,这代表了大部分读者的意见。而那些更想看到村上本来面目的读者,则对于林少华喧宾夺主的文风嗤之以鼻。
因为版权原因,林少华翻译村上春树的生涯被中断了十几年,直到去年才重新开始。去年,借着《刺杀骑士团长》的火爆之势,林少华翻译的村上作品全部新装上市,仿佛再一次宣告自己“村上御用翻译”的地位。
然而,虽然普通读者并不关心是否忠实原文,但一旦翻译到了连文从字顺都做不到以至于让作者“背锅”的地步,就越过了“佳译”和“劣译”的分界线,不能再用“信达雅”为借口,而是难辞其咎。
“明星译者“不应成为营销噱头
无论任何时候,译者的“存在感”太强,翻译屡屡成为关注焦点都不是一件好事。
林少华这个明星译者成了“金字招牌”,既成就了村上春树在中国的地位,又一次次让不该受关注的翻译问题成为问题。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,这个特例不可复制。
但在外国公版书领域,为了从众多经典译本中“杀”出一条生路,一些出版公司开始有意从“明星译者”、“最权威译本”上作文章。
其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果麦主打的明星译者李继宏。作为《追风筝的人》《灿烂千阳》等畅销书译者,李继宏在青年译者群体中属于一颗超级新星,于是果麦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。
2013 年开始,果麦“量身定制”般推出了“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”系列,让这个无畏后生单枪匹马去挑战《老人与海》《傲慢与偏见》《喧哗与骚动》等文学名著的经典译本。
“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”的最大卖点,便是纠正其他译本的错误,让你读到“最纯正、最优美、最准确的译文”。比如,《老人与海》就宣称““迄今为止最权威、最经典、纠正现存其他 50 个《老人与海》版本的 1000 多处错误”。
作者: [美] 厄尼斯特·海明威
出版社: 天津人民出版社
出品方:果麦文化
译者: 李继宏
不仅如此,为了突出“我们不一样”,万字起跳的全方位导读与版本对比也是不可缺少。
《傲慢与偏见》更是做成了第一个详注本,“引用 241 本专著/期刊,并撰写了 16000 字的导读。在导读中,李继宏旁征博引,把最早的一批英国小说从体例、思想价值、文风、写作技巧等多重角度进行对比。”
然而,如此对于译者的过度包装,对于译文质量的自吹自擂引发了相当多读者的反感。
虽然李继宏的翻译的确有超越前人之处,“最优秀译本“也是出于“天才译者”的自信,梁文道在看过了七八种译文并对照原文之后,也承认李继宏翻译的《老人与海》是“比较忠实的一个译本。”
然而,即使站在前辈译者的肩膀上,李继宏的译文也绝难称得上完美,不准确之处依然不少。他对于其他译本的批评有很多仅仅是翻译理念的不同。
不仅如此,过度的解读剥夺了读者自行体会的乐趣,频繁的注释打断了读者的阅读节奏,有卖弄才学之嫌。
部分出版同行和硬核读者出于逆反心理,在豆瓣上发动了“一星运动”,使这些名著创造了最低的评分纪录,《傲慢与偏见》只有 5.7 分,《喧哗与躁动》只有 5.8 分。
虽然果麦很快就修正了“扎眼“的腰封,然而时至今日在豆瓣“什么样的宣传,会让你失去阅读一本书的欲望“话题下,这个系列的腰封依然榜上有名。
但从营销的层面看,“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”无疑是成功的,截止 2018 年 7 月这个系列的总销量已经超过了 500 万册,其中《小王子》突破了 300 万册。
在选择经典名著时,普通读者并没有能力分辨译本的优劣,只能被动地受名人推荐、书店堆货、网店推荐的影响,所以“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”的成功究竟是翻译的功劳,还是果麦营销的胜利,殊难判断。正如《追风筝的人》如果换一个译者能否畅销千万同样无法回答。
不会再有第二个林少华,也不太可能有第二个李继宏。在这些“明星译者”之外,中国大多数的底层译者无法获得体面的报酬,国内引进图书的整体质量也差强人意,比《猫头鹰》更糟糕的翻译并不罕见。
我们只希望,无论是译者还是出版方都能够认真对待翻译这件事,既不要把它视为无关紧要而压缩支出,也不要试图把翻译作为营销的噱头。
对于读者来说,尽可能从多方信息判断译本的优劣,应该成为一项基本技能。即便无法对照原文,也要对于什么是好的(至少是合格的)中文有自己的判断。